太极内家拳要领 - 互为参照法


内家三大拳太极,形意,八卦掌是相通的。可以护卫参照。这次交流活动,可谓人才济济,各门各派的朋友都有参加。

通过交流,大家找到了很像似的共同原则和原理。比如,形意拳里的半步崩拳,把步子和手法往活里练,和八卦太极并无隔阂。手法也有多种。只是加上了较多的低踢和暗腿而已。

要始终保持气息贴地的状态,下盘活开,可以自由摆动拧转。

这种状态在走步中,犹要注意,动步时容易丢失。

这种状态是随时准备好的状态,变化多,变化快,随时可打对方时间差。

在实战中和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对手进行搏击,敌方的水平、力度、速度和变化等都是未知数,

我不能按照常规模式与敌方拼体力,拼速度、拼时间。必须要有一套克敌制胜的技击原则从容应敌以操胜券。

常规的办法是格、挡、招架、闪、展、腾、挪,见招拆招,见式拆式,拼体力、拼速度、拼毅力。 

太极的一个技击原则就是击根避稍。人的上肢为稍节,肘为中节,肩为根节,下肢为脚为稍节,膝为中节,胯

为根节。敌方抬手必动肩,起腿必动胯。我不管敌方用何种手法和腿法,只上击其肩,下击其胯,就可以扼制

敌方攻击,迎手而上,对方根节受击,稍节的进攻自然就无根失效了。


另外,出手不回。一般打法是出拳以后,稍事调整再出第二拳,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时间。内家拳认为拳出

之后,无论击中与否都不撤回,而是根据情况连续变化,刁、打、擒、拿,连续进击。不彻底打倒敌方,我绝

不回手。

理解和掌握了这些技击原理,在实际练习中会感受到突飞猛进的进步。望大家可以一起细心体会,不断共同提高!

武术与修心 - 由武入道

 今天遇到了一个过去一起习拳的老同学,过去每周都能一起推手练散手。后来他有了小孩子,工作又忙,就慢慢比较少聚在一起习武了。今天在这次交流会上遇到,甚是欣喜。

除了谈论武术,我们也谈到了生活和体悟。其实武术也是生活,在某一阶段,你会发现,武术中的道理完全和生活吻合。通过习武,到了更高些的阶段,对于心性的修养,是不可回避的问题。没有这方面的感悟,进一步提高会变得比较困难。只有心有感悟,才会在功夫上有进一步的突破。

有的人武技很好,但别人一句话,就可以让他恼怒,急躁,这说明此人修行不到。易为他人所操纵和摆弄。

我们谈论一个多小时,把感悟也及时记录下来,为自己参照,不断提高。也和大家共勉之!

  • 爱敌人,爱对手,这样才能心胸开阔,不为眼前和当下所困。
    焦虑是一种愚蠢

  • 不要被愚蠢控制住了,拿住了

  • 想清楚该做什么,做好计划,采取行动,不再和焦虑有任何关系。

  • 行与不行,为什么焦虑?焦虑怎样都无用。通过武术修炼临危不惧,一个平静不乱的心。

  • 快乐是一种能力;修行得来,如同好的身体也要靠平时的运动和练习。

  • 不要让世界改变了你的微笑;要用你的微笑改变世界。

  • 重视微笑; 每一小点都不能忽视;积累的力量是可怕的,不要低估了微小的力量。习拳亦是如此。

  • 行动胜于一切

  • 越努力,越幸运。

  • 磨难是人生的必然部分。把磨难当中生活给与的礼物吧。

由武入道,朋友们,一起努力吧。




太极倒撵猴 - 打法详解

在今天的交流会上,老师仔细演示了太极拳基本动作的用法,感觉颇为巧妙,看来以前对一些常见动作的理解还是不够深。一层功夫一层理,言之不爽啊。

倒撵猴内含摔法和跌法。进攻方双脚始终不交叉,一脚里移一点,再放对方脚前一点的方位;另一脚90度后插。整个过程如果在含胯的状态下完成,可以在轻灵、对方不知觉的状态下完成。

要领:
前脚不一定要插入对方双腿很深,一点就够了。

后插脚和前脚成90度

中心移到后脚,而且手也到位时,就可以打了,打到一个点上。

我只转90度就行,这样比较身形稳定,也不会扭身子,破环了自己的身形。

扭转下压对方的手加上托翻对方的肘部,翻板劲,再加上向斜下的弧形拖带

变化:

推手换手比较容易;对打时,比较复杂,对方摆拳,我接手、换把,托起对方的臂时,方可应用此打法。
打的过程中,还可些靠对方出斜角。

棍矛核心精髓 - 若干心得

 在今天的交流中,与几个朋友试手矛和棍的基本应用法。再次验证了基础是拳,兵器只是手的延伸而已。学好拳法,兵器拿起来就看上手应用了。

其实兵器不复杂:拦,拿,扎 三个基本动作,足以!
再加上步伐,威力无穷,变化多。步法主要是迈一小步,走到对方盲点上后,再扎,棍扎滑到末端。

如果是向内拦:先拦,改变对方棍的方向,我再交叉步向对方外门走,再扎。

如果是向外拦对方::先拦,改变对方矛的方向,我再向前移重心,后腿先上,向对方里门走,偏离对方正前方20度左右,到对方攻击盲点,再扎。

拿法杆走圆圈,是复合的圆力,让对方难以化掉!

扎矛是用腰身力,前手不用力,只是滑动,起个导向作用。

拦和拿有大中小的用法之分。

其他花式玩法可以试试

背剑式:倒手到另一侧,让对方出奇不意。

回马式:倒步子,转身,由下向上扎对方喉咙方向。

但是要记住:实用的东西一定要足够简洁。太过复杂的东西实战不好用。


陝西紅拳大宗師 鷂子高三

鷂子高三(高山),(1816--1902)三原縣馬額鎮高家堡人(註1)。   鷂子高三行俠仗義,歷來被陝西武術界尊為一代紅拳宗師,陝西地方誌編撰的《高三史略》記載:「道咸豐年間,關中並出三三,紅拳大盛,高三為魁」。咸陽縣誌記載:「高三礪盤功精子拳」。《中華武術大辭典》介紹高三「號春明,清末陝西三原陵前鎮高家壕人,幼隨兄練武,並隨數名武林高手習陝拳,成年後遊歷河南、河北、山東、山西、湖北等各省,遍訪名師,學過少林、通臂、花、猴拳等,精於猴拳,聲聞關內外。 

 

 高三家中兄弟三人,大哥高明朝為清朝參將,二哥高明輝在三原城經商。高三取名紅娃又名寶童、明春,入武林後改為高占魁,。幼時,高三天資聰穎,悟性極高,在孩童中是有名的機靈鬼,後在長兄的影響下隨其學起武藝。   在峪口清麓寺有位圓淨長老,此人原為少林寺武僧,立志反清復明,因參加了白蓮教起義而遭到清政府的追捕,先後到過五臺山、峨眉山,最後落腳到清麓寺。清麓寺離高家堡並不遠,高三聽說此人武藝甚高,遂隻身離家前往拜師學藝。自拜圓淨長老為師後,高三研習了少林五形、羅漢拳及輕功,憑著過人的天資,輕功大進。高三成為紅拳開派大師,多得益於在此學藝。

 

  在學功間隙的一次探親,他父母讓他去果園摘柿子,高三不用夾杆,而是大施輕功技法,輕舒猿臂,只用了一頓飯的功夫便將一大樹的柿子摘完,令所有聞聽此事者大驚。 

 

  幾年苦練使高三年紀不大就遠近聞名,為廣學天下武功,圓淨長老指點高三奔赴山東、河南遍訪名師。行至洛陽時,高三訪得城南丁家莊有位飛腿丁門慶,極擅腿法,高三聞之即拜其為師,欲學其腿功。但三年下來也未得其要領,聰明的高三就心生一計。一日,丁師外出,師母正在案頭和麵,他趁師母下麵時,出其不意,照其師母左肩猛擊一拳,師娘耳聞風聲颯然,未等高三掌心接近,倏的轉身後仰,從胸前發出一腿將高三踢出丈餘摔倒在地。師娘用的是少林裙裏腿,乃絕技也。高三就地磕了三個響頭,告別師母登程而去。其師回來後,師母告之前事,其師笑曰:「他就是為了這一腿,今已被他得去,高三不復至矣。」時有三原縣一秀才曾因此做打油詩一首:「學藝明春太認真,千里迢迢拜師尊,猛向阿婆施巧技,贏得師娘腿一墩。」至今陝西婦孺皆知,高三腿法是跟河南師娘學得。 

 

  其後,高三不辭辛苦行至少林寺,習練少林五路緊那、五形,梅花樁,尤鑽輕功,學藝數載後返回家鄉。 道光十七年(1837)被圓淨薦往少林寺深造三年,拜圓能禪師為師,學到了「心意拳」、「六合拳」、「十字戰拳」與棍術等武功。返家鄉後,被父親安排在縣城自家開的鞋鋪當掌櫃。他無意經商,整天尋師訪友,先後與陝西名拳師臨潼「黑虎」邢三、潼關「餓虎」蘇三和耀縣「通臂」李四結為摯友,成為聞名遐邇的「關中四傑」。   道光二十一年(1841),武林群英匯聚渭北以武會友,高三亦應邀赴會。 渭北「群英會」在蒲城縣城召開,高三是第一次被邀請參加這樣的盛會,顯得有點拘謹,只耍了一路「小紅拳」就想坐觀各路高手獻藝。主持會的何舉人卻要他與邢三、蘇三對試,以飽大家眼福。高雖說是初次與邢三、蘇三見面,但他倆的威名早有耳聞,很想試試,卻又怕自己功底不硬,掃了大家的興,因此再三推讓。他越是不肯,大家的興趣越濃,催逼得也就越緊。 無奈,他先與邢三交手。邢三走了個「朱雀門子」,就換成「黑虎掏心」,直奔高三。高三見來勢兇猛,立即閃身一避,縱到邢三背後,借勢一掌,邢三站立不住,向下撲倒,高趕緊收勢相扶,拱手賠罪。邢三連連稱讚。 高又與蘇三比試,只過了兩招,蘇三就敗下陣來,抱拳認輸。 在器械表演中,高揮舞金槍,左紮右刺,上下翻飛,猶如猛虎下山,凡與他對陣者,只一個回合,手中刀劍就被挑飛,無不嘆服。高的精彩表演,博得觀眾的陣陣喝彩和掌聲,使何舉人也坐不住了,下場與高比試。他倆先謙讓一番,隨後拉開架勢等對方進招。高是晚輩,自然後發制人。他見何舉人用手腿連環進攻,鋒勢很猛,就連連閃避退讓。快到比武場牆根時,何舉人見高再無迴旋餘地,就來了個「泰山壓頂」和「穿膛腿」,想一舉將高擊倒。但就在何舉人出腿的一瞬間,高縱身一躍,越過舉人頭頂,並順勢踢出一飛腿,打得何舉人身不由己,向牆根倒去。高三見勢不好,立即轉身,輕舒猿臂,抓住舉人腰間英雄帶,連賠不是。何舉人站穩身後,拱手稱絕:「輕如鷂,腿如飛,好本事!好本事!」於是,高三「飛腿鷂子」的綽號不脛自走,廣為流傳。 渭北「群英會」後,高三與邢三、蘇三義結金蘭,世稱陝西紅拳「三三」。

 

  至今各省仍將紅拳稱為高家拳、鷂子拳。 高三威震「群英會」後,為博採眾長,多次單刀隻身出遊,足跡曾達冀、魯、豫、湘、鄂、蘇、川和甘肅等地,先後投拜河南李師、山東何師與王師、山西楊師、湖北溫媽媽等名家高手為師,不僅使自己的技藝、輕功、刀法、棍術均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,而且為後來整理「關中紅拳」,創立「剛而不僵、柔而不軟、變化多端、出招絕妙」的高家拳奠定了基礎。 

 

咸豐年間,四川巡撫衙門有一教頭馬海子,膂力過人,外號神腿馬黑子。他曾掛出「拳打陝甘兩省,腳踢蓋世英雄」的招示。路過陝西會館時每每耀武揚威,既挑釁又欺行霸市,使陝西商人無從經商,會館回陝請高三入川會神腿馬海子。   一日,馬海子把幾個打擂者掀翻在地,其氣勢不可一世,這時,高三氣憤不已,跳上擂臺與之交手,前兩個回合,你來我往不分勝負。第三個回合,高三施展少林輕功躥奔跳躍,閃展騰挪,他根據少林拳法和自己所創的「雲裏顯聖」及「判官脫靴」等連環招法,暗取馬的下襠,將其打翻在地。四川總督聞其名,邀高三到總督府,高三當場表演了輕功,只聽風聲習習,人影難分,總督不不禁贊道:「真乃鷂子一般!」從此,「鷂子高三」之名傳遍西南,隨其學藝者難以勝數,至今重慶、成都傳習的紅拳,皆高三所遺,就是宜昌洪門傳人演練的二路洪拳套式,也為高氏二路紅拳之風貌。 

 

  清代以前,關中紅拳雖歷史悠久,然招數古老分散,研習者無所適從,高三根據自己學得少林拳法和技擊實踐,對紅拳大膽改革,融入了少林拳技,並與邢三、蘇三、李四等博取各種拳術之長,創編出一套以撐展為母,勾掛為能,化身為齊,刁打為法的四究拳。陝西紅拳門「十大響」拍胸擊肘等動作,經高三改定後,看似花哨,實為每響均含技擊要領。 自高三將少林拳法融入陝西地方拳後,紅拳的技擊性增強了,使三秦大地及西北各省名家輩出,後繼有人,其代表有趙長軍,楊寶生等。   葉落歸根,高三晚年回到三原老家廣收門徒,最後無疾而終,享年八十六歲。。 一副對聯讚賞鷂子高三,流傳武林:「腳踏陝甘兩省,拳打蓋世英雄。」 

 

实战接手法 - 若干心得

今天在Rosemead Park与老师和几位同学的交流切磋活动中,再一次感受到招法凌厉,如同如虎添翼,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 如果仅靠功力,虽然也可发人,但效率会差很多,也容易为他人反制。先将今天交流的体会小结如下,供同道共研讨。

功法:先蹬脚根,脚尖朝右;再接着脚尖朝左连踹。

功法:先蹬脚根,再跳起,换另一脚从上向下踹。

十字手,高于头,离头有一定缓冲距离。架完后,向前偷半步,翻手直接打对方胸部。

掌戳对方不收手,不弯手臂,这样速度快。

换掌之玄步功法:步子侧向行,保持与对手距离,双手由胸前轮流向外滚筒式翻出。手臂要伸直,尽力夠出,练的是长劲和拔筋。

手臂在外,由下向里入内侧,抹对方脸。

手臂在里,左右磕对方两臂,再抹脸。或出拳击打对方面门。手臂有自旋滚动。

敬酒手势,食指;中指伸出手势。凶狠打法。

披挂拳是长距离的打法,太极八卦是贴身短打。

功法1:对角手脚同时进,上手可以是虚晃,下边是砍脚。

功法2: 左右磕臂,再一手出击对方面门。或单磕臂击打面门。

功法3: 手法:手法手腕走8子型轨迹。肩不动。把身子练松。跟着脸扇。

手上一踩或一压,功夫鞋也亦不觉察布于对方脚面之上。脚尖是略上翘于对方脚面之上。

栽捶接下来反手挂打面部。

对方出拳,我一手压,另一手艮长击远,拳背落于对方额头。

打付不同身材的对手:

  1. 腿进中门,缠裹对方的腿,再臀部坐上去下压。纠缠不清,自己易倒?师傅回答不会,演示下行的同时,双手将对方推出。不让对方纠缠靠近。
  2. 拾腿:左手下按对方脚面,右脚勾住对方脚后跟,右手勾住对方膝盖后面,同时用整体劲,以右大臂向外下方,挤压对方大腿面,使其失重,摔跌对方。快速整劲入身,防止对方砸后脑。压对方脚面,是防止对方起腿踢我。
  3. 侧闪步,走好,走到方位,对方很背,极其虚弱。出手不回。也可以内侧腿踩踹对方膝盖后方。
  4. 对付拳击:双臂搁在脸前,首先护住自己,左右旋一两下就出手了,不能老跟着对方走。
  5. 起立肘砸对方脸部,腿可以裹对方腿,摔他;也可以直接抬膝盖顶对方裆部,对方正确位置。眼镜向后看,尽力更猛更长。够着打。
  6. 步法:后腿向前迈一步,踩对方前脚,右手抓住对方右肩,以横前臂欺对方脖子,使对方失衡。如果对方脚逃脱,我后脚迈步追踪对方同一脚,勾挂其脚后跟,使其摔倒。此法左右皆可用。
  7. 形意炮拳打出后,可以再送一小步,二次发力,身型完全不变,打出对方。单式练习此功法。
2016/10/22 感悟笔记

形意拳的奥妙 - 变化气质说

今天去在帕萨迪纳Middle School举办的2016雷霆国际太极大赛活动时,有幸遇到耿诚信先生一脉的一个传承人,谈及耿先生的形意拳论,气质提到拳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,感慨良多!

回忆起自己的习拳经历,感觉耿先生所论果然言之确凿,丝毫不差。再读拳论,又有了新的体悟。先将先生的拳论摘录如下,供有缘人学习参照。
幼年练习拳术之时,肝火太盛,血气甚旺,往往与人无故不相和,视同道如仇敌,自己常常自烦自恼,此身为拙劲所拘,不知自己有多大力量。

有友人介绍深州刘奇兰先生,拜伊为门下,先生云:此形意拳,是变化气质之道,复还于初,非是求后天血气之力也。自练初步明劲之功夫,四五年之时,自觉周身之气质,腹内之性情,与前大不相同,回思昔年所作之事,对于人所发之性情言语,时时心中甚觉愧悔。

自此而后,习练暗劲,又五六年,身中内外之景况,与练明劲之时,又不同矣。每见同道之人,无不相合。遇有技术在我以上者,亦无不称扬之,此时自己心中之技术,还有一点吝啬之心,不肯轻示于人。 

嗣又迁于化劲,习之又至五六年功夫,由身体内外刚柔相合之劲而渐化至于无此,至此方觉腹内空空洞洞、浑浑沦沦,无形无象,无我无他之境矣。自此方无有彼此之分,门户之见,遇有同道者,无所不爱。或有练习未及于道者,无不怜悯而欲教之。偶遇同道之人相比较者,并无先存一个打人之心在内,所用所发皆是道理,亦无入而不自得矣。

此时,方知形意拳是个中和之道理,所以能变化人之气质,而入于道也。

由拳入道,不图为技艺之末。太极拳和形意拳等内家拳都是修道入门的好方法。希望大家都能有机会参与其中。